林三趾鹑

Turnix sylvatica   Desfontaines
   

  14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:(依据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采自广西瑶山的标本)雌性成鸟:头顶暗褐色,中央具浅黄色纵纹;头淡灰黄色,有黑褐色细斑纹。背、腰及尾上覆羽红褐色,有黑色横斑及棕白色羽缘,背部和两翅的黑斑较大。上胸棕黄色,两侧有大小不等的黑色圆点斑,腹中部以后浅灰白色。体侧和尾下覆羽栗色,两胁有三角形黑褐色斑点。中央尾羽延长呈尖形。雄性成鸟:与雌性成鸟相似,但体形稍小,体色不及雌鸟鲜艳。幼鸟:上体红褐色,在颈部变成鲜棕色,带有模糊的黑褐色短纹和白点。胸部比成鸟的棕黄色淡并布满黑点。虹膜淡黄色;嘴灰黑色;跗蹠和趾黄褐色。
量衡度 (mm,g;据广东昆虫研究所动物室等,1983和台湾特有生物研究中心、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的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 — 110 12 66 29.5 18
♂ — — 12 65 — 17
♀ — — 11 67 29 17
о — — 12 68 36 17
♀ — — 11.5 65.4 26 19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:体形似鹌鹑,但较小,翅长不及70 mm。头顶暗褐色,有浅黄色中央纹;上胸棕黄色,有黑色圆点斑;中央尾羽延长呈尖形。嘴灰黑色,跗蹠和趾黄褐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 (mm,g;据广东昆虫研究所动物室等,1983和台湾特有生物研究中心、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的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 — 110 12 66 29.5 18
♂ — — 12 65 — 17
♀ — — 11 67 29 17
о — — 12 68 36 17
♀ — — 11.5 65.4 26 19;

生物学

栖于灌木丛、草丛或茂密的草地、农田地和长有杂草的地,有时喜欢靠近水,但总是在温暖的干地上。常到稻田或其他农田觅食,遇有响动,即静伏草丛中不动,待人或动物走近离2—3m远才突然起飞。以植物种子和无脊椎动物为食,特别是草籽和蚂蚁等昆虫。4—6月间繁殖,在草丛或灌木丛中营巢。巢为在地面刨出的浅坑,内垫草茎。每窝产卵4—5枚,孵卵期12—15天,仅由雄鸟孵卵和照顾雏鸟。雏鸟棕褐色,背部有深色和浅色条纹。4月龄性成熟。留鸟。种群数量稀少。

生境信息

栖于灌木丛、草丛或茂密的草地、农田地和长有杂草的地,有时喜欢靠近水,但总是在温暖的干地上。常到稻田或其他农田觅食,遇有响动,即静伏草丛中不动,待人或动物走近离2—3m远才突然起飞。以植物种子和无脊椎动物为食,特别是草籽和蚂蚁等昆虫。4—6月间繁殖,在草丛或灌木丛中营巢。巢为在地面刨出的浅坑,内垫草茎。每窝产卵4—5枚,孵卵期12—15天,仅由雄鸟孵卵和照顾雏鸟。雏鸟棕褐色,背部有深色和浅色条纹。4月龄性成熟。留鸟。种群数量稀少。

繁殖特征

4—6月间繁殖,在草丛或灌木丛中营巢。巢为在地面刨出的浅坑,内垫草茎。每窝产卵4—5枚,孵卵期12—15天,仅由雄鸟孵卵和照顾雏鸟。雏鸟棕褐色,背部有深色和浅色条纹。4月龄性成熟。留鸟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在西班牙,非洲北部,从印度到东南亚以及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亚种分化:林三趾鹑有9个亚种,中国有1个亚种,即南方亚种T.sylvatica da-vidi。过去多使用T.sylvatica mikado Hachisuka,1931;Vaurie(1965)使用了T.sylvatica dussumier,Baker(1928)和La Touche(1931—1934)则使用T.dussumier。现在分类已将 mikado 并入分布在东南亚的 davidi。